游戏邦在:
杂志专栏:
gamerboom.com订阅到鲜果订阅到抓虾google reader订阅到有道订阅到QQ邮箱订阅到帮看

十一篇:夯实行业经验+专业技能素养是成熟竞技基础条件

发布时间:2018-07-23 09:02:14 Tags:,

十一篇系列:夯实的行业经验+专业的技能素养是成熟竞技的基础条件

第一篇

截图的定义并没有错【市场永远都有机会,创造价值】但这个机会本质上还应该考虑两个层面:

A,第一个是代价大小

B,第二个是难易程度

以及还要考虑市场的演进阶段,市场的增长效率和竞争的压力情况

都会限制产品的表现,对产品的属性要求更高:

C,第一个是创新的力度

D,第二个是资源依赖程度

虽然,创造价值的市场机会一直都在

但切入市场的要求肯定越来越高

MadMax_MaxatOverlook(from gamasutra)

MadMax_MaxatOverlook(from gamasutra)

第二篇

和几个朋友的共鸣点一样,The Pursuit of Happyness最彻底的落魄场景是:(如截图一)地铁站小厕所无家可归的父子蜷缩在一角的凄凉感,以及(如截图二)一个很努力想扛起家庭但因为用错方向又无能为力的父亲的眼泪

生活的艰难大抵如此

………今天的另外朋友圈……………

重新看了Will Smith的The Pursuit of Happyness(中译当幸福来敲门),几乎堆积了一个中年男子所能承受的最困顿的挫折(当然最主要的是他没有经济实力去扛生活中的任何风险)

但有两个层面对我来说很真实:

A,第一个是,只有责任感才能让跌入谷底的人坚韧地熬下去,其他的都很脆弱

B,第二个是,同样全力以赴做事,你努力的方向决定了投产比的高低,投产比低的事情做到死天花板一样低到让人无力应对生活

第三篇

这两三年关于通过游戏进行作业的黑暗面的新闻并不多,但地下手法明显比这篇文章说的(文章提到了刷卡养号卖,或者定违背常识的超高价)有技巧很多,一般也很难被曝光(这篇提到的环节已经比较粗糙了,能被第三方监测的基本都是非刻意隐藏方式)

只是,不管是借道游戏内部交易,还是借道游戏项目运作,都只是偏离意图的规则内操作【这里需要注解的是:行为方式在规则范围内,偏差的是行为的意图】,都藏得非常深

这些黑色手法来自于游戏运营内部,有些来自于运营外部,并且都能适配游戏的生态规则

这种纠偏逻辑,感觉从规则入手是无效的,黑色手法借到的就是规则最常识和基础的部分

第四篇

一个问答:为什么中国文化对年轻人没多少吸引力

以下判断可能有些人比较难接受:中国传承下来的核心文化产品,都偏功利化

主要集中在三个层面:A,为权贵做记录 B,教帝王怎么合理执政 C,作者自己的失意感叹

也就是说这些文化遗产相对偏离了正常的生活范畴,离读者有点远

这个远指的是:你可能看了很多相关内容,但自我很难提升(缺少转化空间)

除非你带着阅读的目的性

https://www.zhihu.com/question/64995588/answer/449145603

第五篇

这个要看情况吧:

A,如果这钱会影响你的资金流动性或者降低你的生活品质,那可能要评估下自己能够承受失败的阈值,风险承受的临界区间不同,会影响到你对一件事情的判断角度

B,如果这笔资金有完全的投资属性,且清晰回报周期,以及亏损风险,以及可预期的投产比

那再来考虑以下可能更合适

你是不是专业的行业职业从业者,有没有自己的市场判断力,有没有合适的能定向一款产品艰苦奋斗的团队,有没有基本的项目和团队驾驭管理能力,有没有好的行业关系链,你本人有没有相应的行业声誉,你本人有没有一定的号召力

B1,如果你有以上的条件,200万就可以作为成立工作室的启动资金,其他都可以是后续能接着做的事

B2,如果你没有以上条件,但又觉得游戏行业是一个有资金杠杆属性的行业,可以介入

那可以赌一波天使投资

把钱赌给一个能带团队,脚踏实地,但又有企图心的游戏制作人

这个制作人需要夯实的行业认知功底,又有自己清晰的理念判断,知道自己想做什么和怎么做好这个什么,以及最最重要的人要靠得住

然后,什么也不要管

如果你不懂一个产业,但又什么都不放心,都想过问,或者都想干预,那就要做好承担最坏结果的准备

https://www.zhihu.com/question/265585655/answer/448782902

第六篇

我们上次谈这个问题的时候,其实放弃了聊一个角度,就是带节奏的趋同化

原本每一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天真想象

但当某种模式出现了,并不断被强化后,想象就不再天真,而是会陷入博弈困境:创作者和观赏者都会开始揣摩对方的心里,然后找一个安全点着陆,这个安全点就是我们常说的经验证的模式

所以,即使在靠想象为生的科幻环境里

用户所能看到的,都不是探索型的,而是套路型的

每次有用户来点赞截图这个问题的时候,我都挺难受的:所有能总结的,都是僵化思维,而僵化思维最残酷的一点是,它是排他的

原来的问答https://www.zhihu.com/question/277957710/answer/398309626

第七篇

这篇访谈谈到了2008年-2018年网易做的最重要的三件事情:A,第一件是网易的新闻客户端 B,第二件是手机游戏 C,第三件是网易公开课

对照网易股价的近十年表现,几乎是跟着手机游戏的节奏起飞的

梦幻西游手游,大话西游手游,倩女幽魂手游,阴阳师,荒野行动/终结者2审判日

所以最后最核心的关键战略就是:端游IP的移动化

端游IP的移动化,直接改变了国内无数公司的命运

第八篇

道理我都懂,感觉我在朋友圈都探讨过相似的逻辑,我把每个节点对应下,依次是:

A,只针对建设性用心用力

B,区分好自己的秩序,别人的秩序和可能的交集

C,适当的包装

D,智识和行业经验基础上的专业判断

E,责任感,和基于责任感的承受能力

F,和有协同意愿的人一起分享

G,看到最负面的,但努力靠近最好的

H,工作并不等同于工资,等同于企图一个可实现的未来

I,区分好优先级和重要性,优先级和重要性都没有的就不关注

J,人与人之间以真诚和互惠为基准,真诚没有,互惠也没有,再见

K,专注,挖掘自己的能力优势,押注这个优势能带自己飞

那问题来了:道理我都懂,我能不能过好自己的一生呢

第九篇

Gungho Online CEO Kazuki Morishita在2013年的一次访谈中提到Gungho和Supercell能够靠产品(Puzzle & Dragon ,Clash of Clans)领衔移动潮流的相似点:

A,With Staff who have proven they can make great games for over a decade

B,It was intuition and luck,what he means is intuition is a mixture of expertise and experience

更直白的说法是:夯实的行业经验+专业的技能素养,然后在此基础上形成的项目判断

感觉,现在的移动行业,整体向有历史积淀的经典公司倾斜,和上述的判断几乎一致

这个一致指的是:产品最终要回归【夯实的行业经验+专业的技能素养】,而混沌时期的那种靠先发抢优势的空间已经被挤压没了

第十篇

关于网易新投的这家公司Jumpship,背后创始人是Dino Patti,Dino Patti以前是Playhead(做了大名鼎鼎的Limbo和Inside)的联合创始人

关于Dino Patti在2016年离开搭档十年的Arnt Jensen网上有很多不愉快的传闻

其中最不愉快的是Playhead是一个麻雀公司,但麻雀虽小,也能围绕控制权斗得天翻地覆(网上说他们最厉害的时候已经不交流了,不知道是不是真的)

按照Wikipedia的记录,Dino Patti借着Arnt Jensen干不下去了的辞职信,顺势把Arnt Jensen在Danish Central Bussiness Register上的公司名单都给剔除了(这行为,已经无法评价人了)

然后Arnt Jensen就囧了,他只是不想在公司做事了,不是要放弃公司的权益

最终事情闹大了,双方靠律师对簿公堂,裁定Dino Patti套现出局(49%,对价720万美元)

当然这些都不是当事人角度

第十一篇

我一直在追游戏运营中具体游戏电竞直播生态的拐点(我比较想知道直播环境中观众用户的懈怠点)

几款游戏下来,有两个节点几乎是致命的:

A,第一个是,主播的竞技观赏性,赶不上用户的进化节奏

这个节奏指的是:A1,主播在游戏中的竞技优势与游戏沉淀下来的成熟玩家的差距在变小 A2,主播的竞技实战身法技能的挖掘赶不上观众用户的需求,导致崇拜点无限被稀释了

竞技观赏性的弱化,既影响了观众级数,还影响了主播的礼物收益,而收益链的脆弱将直接击溃直播生态

B,第二个是,主播的直播间运营能力不规范:B1,互动手法粗糙 B2,娱乐氛围基本不存在

直接影响了观众的留存,继而影响了粉丝群的建立和完善,最终做不到粉丝的效益变现

放任主播作坊化运营方式,本质上限制了用户端的需求

以上,直播间的作坊化运营从一开始就存在,而主播竞技观赏性的弱化则滞后一些,毕竟用户的操作熟练度的普及需要时间

当然这里想说的是:以前总觉得直播生态可以反映竞技游戏的运营情况

后来发现,有时候主播生态的群体瓶颈,和游戏运营有关,但并没有紧密绑定

本文整理自周末的朋友圈,欢迎探讨交流,郑金条,微信zhengjintiao


上一篇:

下一篇: